姜时月在路上听杨正卿说了这其中条条框框的章程之后,暗叹古代对人口的管制制度实在是太严格了,这完全是把百姓固定在一个地方,想要自由迁居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不用说她这样偷偷上山隐居的。
据杨正卿说,她这是典型的犯法行为,这种情况要是放在太平年间,被官府抓到首先杖一百,然后充入教坊司三至五年。
“那王尚书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来杀我?直接向官府举报我不就可以了?”姜时月突然想到这一层。
“当地有灾情可酌情放宽条件。”杨正卿道,然后他又跟姜时月具体讲了下这其中的制度。
姜时月这才了解到,有了灾情,朝廷可放宽户籍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确认灾情属实的话,大家便可自行逃命,但要说具体的赈灾措施,还得看有没有像杨正卿这样为民请命的官员。
除非灾情大得影响到朝廷统治,不然就是自生自灭。
一般的小灾情,地方官员上报后,朝廷除了放宽户籍制度,最多减免一到三年的赋税。
所以杨正卿上报迁居,主要目的就是为虎爬岭以南争取减免两三年的赋税。
姜时月听到这里,突然说道:“我觉得你这趟没必要去给皇帝上表。”
“怎么说?”杨正卿站定,认真问到。
姜时月先是问他:“有灾情后,百姓自行逃难到别处,如果当地接收,那么他们要继续交各种赋税,是这样吗?”
杨正卿:“是的。”
“那现在山里的难民要不要交赋税?”
“……不用”他觉得他好像明白姜时月的意思了。
“所以,这山里才有这么多的难民。”她说完,看着杨正卿,等他自己思考这其中的关窍。
杨正卿顿悟:“是啊,他们上山逃难,除了在山里找吃的,极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赋税,而之前我早已上表此地灾情,所以他们进山逃难其实是合法的!”
本来山里并没有官府来收税,而他若将此事上表,便是给逃难的百姓重新套上一层枷锁,到时交不交税,全凭皇帝心情。
而当今皇上那样的君主,这次给长云镇等周边村镇赈灾,还是念在他杨正卿南政有功的前提下,又有王尚书在一旁唱和,才让皇帝勉强同意他前来给家乡赈灾,略施恩泽。
想通这一层,他眼里是遮掩不住的神采:“时月,所以说,咱们虎爬岭以南的百姓,根本就无需交税!”
这是他第一次叫姜时月的名字,以前都是小妮子、小丫头、小姑娘,他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将她放到同等地位来交流了。
姜时月笑着颔首,心中觉得孺子可教,杨正卿确实是一个好将军。
而杨正卿也仿佛又认识到一个新的姜时月,此刻他心中除了充满对山南百姓安居乐业的期待,更多的则是惊喜于姜时月对时政的敏感以及那颗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善心。
而且,她真的好聪慧!
“但是我建议你最好不要大张旗鼓来做迁居之事。”姜时月好像一点也没在意他热切的眼神,补充道。
见姜时月如此沉稳,他禁不住又在心里骂自己沉不住气,他低头沉吟片刻,点头称是。
这事只要稍加思索,他就明白了。
他领着皇帝的兵,吃着皇帝的俸禄,干的却是皇帝得不到好处的事情,而且只要皇帝越晚知道虎爬岭以南的事,那里的百姓就可以越晚交税。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做的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是钻了律法的空子。皇帝知道了虽然不会拿他怎么样,但心里从此就种下一根刺,时不时都要疼一疼。
他一疼,遭殃的不就是自己?
“但这事恐怕不好隐瞒。”他一边走一边侧头和姜时月说道,“迁居之事必得有人去游说,我一旦出动军队来做这件事,过不了多久,皇帝便会知道此事。”
毕竟他走到如今这个位置,身边也不乏虎视眈眈者,远的不说,想要拉他入水的王尚书就是一个。
姜时月听了,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两人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桃源村附近,杨正卿给姜时月留了四个护卫,算上高达,一共五个护卫,他自己则带着其余五个护卫,带着哭唧唧的王映雪一起下山去了。
就算眼下无需将迁居之事奏表皇帝,他也要去了解下附近村镇赈灾抗疫的进度,虽说这次朝廷赈灾是治标不治本,光靠发放粮食并不能解决旱灾问题,但身在其位,如果连眼前的事情都不能解决,何谈以后?
在龚大伟的带领下,几个护卫带着昨日捡来的蘑菇和半头野猪一个一个钻进了桃源村独特的树洞入口。
这几个护卫之前跟着杨正卿来过桃源村,当时他们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桃源村的入口,所以跟着将军在山上徘徊了半日。
这次看到如此精妙的入口,几人都赞叹不已。
所以说还得是时月小姐啊,不然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毫不起眼的一棵树桩,竟就是桃源村的秘密入口!